第483章:初步成功!(两章合一)(2 / 5)
方向的精准把握所驱散。
林川并非全知全能。
在具体的化学合成细节、仪器操作规范上,他需要虚心向苏念和马工请教。
但他强大的学习能力让他飞速进步,往往一点就透,举一反三。
更关键的是,他总能在大家陷入细节纠缠时,跳出框架,从更宏观、更本质的角度指出问题的关键。
例如,在一次关于选择何种硅烷偶联剂对碳纤维进行表面预处理的讨论中,马工倾向于沿用课题组以往经验,苏念则在几种文献报道的方案间犹豫不决。
林川在仔细聆听了各方意见和查阅相关数据后,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思路:
“我们是否过于关注偶联剂本身与纤维的键合,而忽略了它在后续原位聚合中对单体扩散和聚合速率的影响?”
他调出自己初步模拟的数据趋势,“或许,我们应该放弃追求最强的初始黏结,转而选择一种能‘引导’聚合反应有序进行,形成更规整界面相的预处理策略,哪怕初始键合强度稍弱。最终的宏观性能,可能反而更优。”
这个观点让苏念和马工都愣住了。
这完全颠覆了传统复合材料界面优化“越强越好”的思维定式,而是将界面视为一个“动态反应场”来设计。
苏念沉思良久,冰琉璃般的眸子里光芒闪烁:“有道理!界面不应是静态的‘胶水’,而应是参与反应、协同变形的一部分!秦川,你的思路……总是这么与众不同,却又直指核心!”
马工也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信服,感慨道:“秦工,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?看问题的角度太刁钻了!”
在这样的合作中,林川凭借其超越时代的视野(源自系统知识)和强大的分析能力,迅速成为了这个小小研究组实际上的“灵魂人物”。
苏念负责将他的构想细化成可执行的实验方案,并利用她深厚的专业功底查漏补缺;
马工则凭借其精湛的实验技术,将方案转化为可靠的实验数据。
三人小组以一种高效而默契的方式运转起来,很快便完成了初步的探索性实验,获得了一批令人鼓舞的数据。
这是一个周五的深夜,实验室里只剩下林川和苏念。
马工已经下班,明亮的灯光下,只有仪器低沉的运行声和两人偶尔敲击键盘、翻阅资料的声音。
他们刚刚结束了对一批新样品测试数据的初步分析,结果比预期还要好,显示他们选择的“原位聚合”路线确实大有可为。
连续高强度的熬夜,让林川的精神和身体都达到了一个临界点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